close
傳統包袱
<針距隨筆2024年10月14日>
文、攝影/林幸珍(小草)
20241014 傳統包袱.jpg
我們一輩子能全手縫幾幅原創作品?
不知哪天受限於眼花手抖,
即便是將細如羽毛針線,
換成粗針粗線也力不從心,
到時以機縫代替接續追夢創作。
 
傳統不能代表創新的包袱,
而是藉此提升過去模式跳板及對照。
全手縫原創藝術有其貢獻存在價值,
無比珍惜還能細針慢縫的自己感恩之至。
 
記得那年出訪法國,
參加歐洲拼布創作研討會,
迎接熱情招呼之後,
是一連串提問好似鞭炮接著襲來,
關懷著:「手縫藝術創作不會孤獨嗎?
哪裡來的耐性毅力呢?
為何想要堅持與眾不同手縫原創教學?」
當下用虛心受教誠意逐一回覆,
這樣的機緣是奢侈際遇終身難忘,
讓在場的各國創作人知道手縫價值,
台灣有人不在乎傳統包袱走對的路。
 
藉著作品「紅色寓意」在國際巡展,
再次把脫離包袱想法複習分享。
紅色形容婦女的無形框架,
忍受外力給予的不快樂,
克服糾結困難,換取眾人喜樂,
不確定能否有機會追求夢想自由發揮,
用無聲無息的手縫技藝;
用撫慰人心的溫暖纖維;
用不打擾別人的深夜細緻運針,
把心緒感觸穿針引線縫進作品中。
純白色花朵是掙脫困境的自信,
挑戰自我的各種逆境堆疊表現。
 
當時回應提問:
「為何堅持開班教授手縫原創?」
沒有人知道針線是我們的老師,
針線技藝活在傳統包袱裡;
人們的觀念只剩縫縫補補功能;
只存在慢條斯理跟不上時代名詞;
代表手藝不精退而求其次的「針線活」,
當今藝術創作98%機縫,
不到2%全手縫,
全手縫有存活危機,由此反思,
全手縫原創藝術將是全球關鍵少數之最。
我們努力不代表希望,
不努力確定沒希望,
感恩正在手縫原創作品的我們是傳承者。
祝福台灣拼布,祝福大家平安健康。
天佑台灣,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 
願此薰習,供養針線,
修因得慧,調伏其心,
悲智雙運,福慧雙修,
法喜充滿,祝福十方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拼布玩家 的頭像
    拼布玩家

    拼布玩家Playing Quilts─林幸珍老師指導─不拿針、線的創作課!

    拼布玩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