矛盾邏輯 穀雨 2010
文/林幸珍

今天我很高興為一冊心愛的小書找到主人並分送寄出,贈送好書與朋友分享是最得意的事。回想自己不知何時喜歡書籍閱讀、收集好書、開啟學習之路,因為我的閱讀學習啟發非常晚,大約1978年才懂得享受閱讀……每個人一定要讀書,但讀書不在多,而在精,在於心;學習效果因人而異,讀書貴在學到東西,學習到你能學以致用,強調觀念修正及學習方法。
一則新聞讓我驚訝!有一家兄妹五人近一年忽然同時放棄就學,閉足在家裡,端坐在電腦前與外界溝通,他們同時失去語言能力與書寫能力,只有電腦能力強而有力,生活起居全經由電腦代理溝通。不明白這是如何演進的,它的啟發過程令人不解?這個例子有一部電影與它相似:「為愛朗讀」,故事主軸是女主角它的愚癡;女性在德國60-70年代有關閱讀書寫能力是普遍的,然而故事中女主角正是那個少數的「文盲」,為了掩飾她「文盲」的事實,於是她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期望或是請人為她朗讀文章,就算工作獲得升職成文職,也因為不會ABC而逃離,再找一份不需要文字的工作。直到因工作被誣告成罪囚也不承認不識字而寧願接受被判無期徒刑,悲慘愚昧的她在獄中自殺了……然而她卻在獄中自學,閱讀書寫將僅有的愛書寫成文字。這兩則事件同時把「學會一件事」這樣的差異被今日社會定義,為了學會我們要付出代價,也享受精華的美。
也許我也是那個被稱為「有學習障礙」的學習者,很晚才明白學習定義的我,所讀每一本書要學會理論、觀念、方法、邏輯或是精彩片段、故事情節等等……無言的老師給自學的學生採高規格延伸標準,以徹底學會一件事的生命週期效能。
記得在20幾年前在杭州西湖認識一位建築師,和吳老師到他的工作室後發現他是一位「西冷印社」成員,是大師級的篆刻老師,牆上掛著一幅五不教的匾「不學者、不正者、不信者、不尊者、不恩者」他說不想學的不強求,心術不正的免談,不相信與不尊重師長的請回,不知感恩的敬謝。當下的我如獲至寶,將「五不教」銘記在心,期許自己要誠至為開,促成我閱讀書寫的自學路上目標更明確。


攝影/林幸珍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拼布玩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